11月6日早,“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设计和实践者、原广州市荔湾区政务办主任刘允强在一窗研究院的7大社群,为大家分享了政务办主任应具有的三种精神,获得了各地政务同仁的一致认同 。
抓好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政务办主任作为推进“一窗式”政务改革的操刀人,可以说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当好这个操刀人,应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
想干事,主动积极作为,不等不靠,这是作为政务办主任最起码的职责要求,更是推进改革最基础的条件。政务办主任不能有坐等思想,上面布置什么才去做什么,这样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转悠,甚至还跟不上;必须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改革总精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从践行初心和使命高度,切实形成政务改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思想自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切实解决政务服务中存在的四种不作为问题,即:一是极端不作为状态。满足于政务服务现状,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可能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格局心存疑虑,抱着能不改便不改的心态,因而对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上心,可有可无,谈不上推进。
二是等等看的不作为状态。常挂在嘴边的是“快不得、也慢不得”,虽然也想推进工作,但不敢创新,缺乏担当,怕犯错误,总想看其他地方或部门搞好后再跟着走。这样在等等看中工作基本就在原地不动,浪费时日。
三是争论不休的不作为状态。对“一窗受理”是否违法纠缠不休,对平台建设各说各的调,条块争议较大,分管领导意见不同,没有个定调的人,导致相互扯皮,工作难以推进。
四是口头重视的不作为状态。综合窗口受理人员迟迟不到位,出现有改革“剧本”、有改革“导演”、而改革舞台没有“演员”的局面。
同时,要克服浮躁的心态,不要有“共产主义马上实现了”这种不务实的心态,要扎扎实实,用健康的态度,走心地去做好我们当下的政务改革,真正拿出便民利企的“干货”措施,解决好痛点、堵点,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才是政务改革担当者之所为!政务办作为牵头部门,对改革起着引领作用,作为政务办主官,必须下大力气争取各方对改革的支持与配合。
要以“办事群众、窗口人员、审批部门、主要领导”这“四个用户”的不同角度思维去开展工作,紧紧围绕这“四个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及相互的关系,通过改革实现各自分享到“红利成果”,并善于积极主动协调各方,形成改革合力。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要理顺这些关系,政务改革才能成功。因为只有通过领导的给力,部门才会放下身段来配合你,你的政务改革才能成效明显提高,才能为企业、为群众办事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营商环境才有真正得到质的提升,群众才会有获得感!
因此,政务办主任要具备一种忍耐、坚毅、一往无前的素质,全力避免因为一些阻碍而引起的泄气情绪和行为,导致改革迟滞不前。一、把握方向,找准着力基点
改革需要政务办主任思维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登高望远,善于从党中央和国家层面大处着眼,观察思维本地政务服务的问题。这样,才能看准潮流,把握方向,为推进改革找准契入口和着力点,不至于因看不清发展形式导致改革驶入误途。“一窗式”政务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划行政审批职能,把握入口关。当前存在行政审批过多过滥;行政审批程序复杂,交叉审批现象严重;行政审批依据不充分,越权审批、无权审批现象比比皆是;行政审批暗箱操作,自由裁量权过大,腐败滋生;重审批而轻监管等问题,纠正这些问题就成了“一窗式”改革的必然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产生。这个倒逼就是动力的来源。
政务改革只有一窗式或行政审批局模式?答案:当然不是!
其实克强总理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让办事象网上购物一样方便!”,也就是说,只要群众、企业办事方便,投资便利化和生活便利化,什么形式模式都行!一窗式并非“终结者”,只不过是相对于传统的职能部门进驻政务大厅“摆摊设窗”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一窗式解决了以往“窗口业务忙闲不均”、“多头跑窗口”、“受理标准不规范”、“重复提交相同部分的材料”、“寻租利益一体化”等问题。
比如,以往企业要开办一家餐厅,就必须要分别到工商、税务、公安、食药监、卫生、环保等部门窗口,一个一个批复办好(也就相当于购买一个一个的主板、显卡、硬盘、内存等部件,然后回去组装为一台电脑),而一窗式正好解决了办一件事在同一窗组装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联审批、联合审批)。而且,又解决了群众办理这“一件事”时所提交的相同部分材料份数(其实对我们目前来说,并没有减少提交材料,部门该收该要的还是一样不少的给予保障),但对群众来说,他提交的材料份数上就大大减少了。你说,群众的获得感不就是增强了吗!二、领会意图,开创服务产品
改革是由采取一项项措施,开发一个个“服务产品”来有序推进的。这要求政务办主任善于领会国家对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预先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发提供针对性强的政务服务产品,做到改革总是领先一步。在政务服务领域,政务服务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就是办事企业和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服务改革带来比过去更为便利、快捷的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就是推进每一改革举措都是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为目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要求在整个政务服务全过程中实现以透明为核心进行流程优化再造,建立以办事群众评判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采取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创新举措推动办事的便利快捷等等。三、善于总结,打造品牌效应
要顺利推进改革,不断取得改革成效,需要不断总结改革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同时通过总结,提练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打造政务服务领域的本地品牌,加快改革成果的推广宣介,形成品牌效应,以促进本地营商环境的提升。实践证明,本地化的政务服务成果和经验更具有指导性作用,更容易推广、落地和创新发展。改革是创新,也是一场革命,会面临诸多阻力与挑剔。利益受到影响的部门基于对改革的误解或者根本反对,会对改革形成一种掣肘的力量。这要求政务办主任首先面对问题,要有一种从容心,善于做耐心解释说服工作,讲清楚中央从严治党后,往往基层一线窗口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廉洁问题给各部门领导带来“一岗双责”问责的风险。通过改革后,“一窗式”实行由政务中心负责“按事项标准化清单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部门分类专业审批、统一政务中心专窗出件”,管住“进口和出口”,真正“一网打尽”而杜绝“体外运行”。使得受理、审批、监管相分离,有效地切断了利益的链条和寻租空间,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将暗箱操作变成阳光运作,降低廉政问责风险,从机制上实现了“不见面审批”,较好地实现了难以腐、不能腐的机制保障,大大减轻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过去部门常提单位人手不够,要求增加人力。改革就是通过建立增效机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节约人力、满足工作需要目的。通过改革,不用再安排专人“摆摊设窗”受理,通过政务中心专职一窗综合受理,减少窗口,审批部门退到后台只负责专业审批,实行受、审分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有的部门称编制少、难以安排人员入驻政务大厅,研发远程视频系统,业务少、人少的部门就可以做到人不入驻,照样可以同步在服务大厅通过视频在线受理业务。这样于群众方便、于部门有利的改革,部门领导应该拍手称快,应该成为部门领导的自觉认知和行为。因此,要争取各方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不能遇着问题绕着走,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直面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二、打通环节,敢于碰硬
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和困难横在前面就止步不前。不想作为“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推诿,勇于和善于担当“也有一万个办法”破解,要既有想法更有办法的智慧去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加大与同级或业务主管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增进彼此配合,破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和阻力。
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对于改革进程中的阻力,尽力化解,但对于改革路上的顽石,也要敢于亮剑,启动问责程序,予以搬除。不能碍于人情,明哲保身,怕得罪人,致改革大局不顾。改革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必须有敢于碰硬的气概,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往直前。
三、建立机制,防范风险
改革过程任重道远,中途曲折,风险重重。这要求政务办主任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冒进,钻死胡同;要坚持依法改革,注重建章立制,规范、有序、科学推进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但从实践中看,配合行政体制特别是审批体制改革的法律立、改、废的运作还是非常缓慢的。如现行法律法规条件下,要把握好创新与依法的关系,既不能因创新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法规,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也不要了,要把握好两者之间尺度。